江苏低碳校园标准启示录:从中小学到公共机构的绿色转型|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漫画
1. 4399在线观看免费高清电视剧
近日,江苏省《低碳校园建设指标体系》(以下简称“标准”)正式发布并实施,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系统推动中小学低碳校园建设的标准文件。这一体系的出台,标志着江苏省在公共机构绿色转型领域迈出重要一步,也为全国“双碳”目标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落地提供了实践样本。
值得关注的是,该标准并未从能耗更高的高校切入,而是选择以中小学为起点,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?这项历时两年多打磨的标准,又将如何推动医院、高校等公共机构的低碳化进程?
南京市节能评审中心副主任郝小充在接受中国新闻网专访时表示,基于前期课题研究基础、省级层面软硬件协同推进低碳校园建设的空白,以及从孩子抓起培养未来“双碳”力量的重要性等多方面考虑,最终选择中小学为切入点。“标准”的出台,调研覆盖江苏省超3000所学校,创新采用七项一级指标并设立“创新模式”保障公平。未来,这一体系或将向高校、医院等场景推广,为全国公共机构低碳转型提供“江苏经验”。
专访实录摘要如下:
问题:低碳校园建设为何从中小学开始,而非能耗更高的高校?
郝小充:
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。
第一,有特殊的机缘。2023年,我们在南京市建邺区开展了针对中小学“零碳校园”建设行动方案的课题,调研发现,不同学校在低碳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。
第二,中小学软硬件协同推进低碳校园建设还是空白地带。当时在低碳校园领域,部分地区的高校已有探索,中小学领域也有团体标准,但多聚焦硬件方面,省级层面的软硬件协同建设标准体系仍是空白。
第三,孩子是未来“双碳”发展的重要力量。如果中小学没有系统、规范的顶层设计,对孩子的培养教育、学校的建设运维就没有科学地引导,随着学生不断成长,低碳教育就可能有缺失。我们认为从孩子抓起非常重要,希望从源头推进低碳校园建设工作。
问题:《低碳校园建设指标体系》是如何制定的?能否分享一下这项指标体系制定的过程?
郝小充:
这个体系的制定,经历了比较长的周期。
2023年1月,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省地方标准申报指南,确定了初步申报范围,相当于有了一个契机。我们结合零碳校园的课题研究,与相关部门、业内专家充分讨论,形成了“标准”的草案和项目建议书。
2023年4月,经过多部门联动,由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推荐,经由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,向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提报了申请材料。经过一轮轮筛选和研讨,2023年7月,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立项通知,正式立项。
由于这套标准编制需要调研大量中小学,涉及很多政府部门、参编单位和专家,直到2023年9月,才确定具体工作安排。
我们结合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建议,对调研表单进行了多轮打磨。由于调研范围广、数量多,为了减轻压力,我们分批进行:
第一批调研是在2023年10月—2024年5月,主要是开展线上与线下试点调研,调研对象包括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以及徐州、句容等典型地市。我们结合试点调研和线上调研情况,对标准草案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几轮修改,形成初步征求意见稿。
第二批调研扩大了范围,2024年6—8月,现场调研了江苏省苏中、苏南、苏北的代表性地级市,广泛征集社会意见,再次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。
总体来看,我们线下实地调研覆盖约400所学校,线上调研覆盖近3000所学校。从启动到征求意见公示,大概经历了一年半时间。公示结束后,2025年1月,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召开了技术审查会。
经过近两个月的公示期,这项标准于2025年5月发布,6月正式实施。
问题:根据调研结果,现在江苏省中小学低碳校园建设现状是怎样的?
郝小充:
江苏省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积累,但各个学校情况不同,很难单纯用单位建筑面积能耗、单位人均能耗等量化指标评价。
比如一些学校的教室可能没有安装空调,但节能降碳本就不是要牺牲办公室和教室的舒适度为目的。很多学校做得非常出色,包括智慧化管理、可再生能源开发、校企联合建设、低碳课程开发等。
江苏省对公共机构施行的是能耗定额管理模式,数字化程度比较高,对节能工作水平和趋势有较好的管理手段。
但不同学校主体差异也很大:
硬件设施上,新校、老校条件不同。老校建筑局促,可能没有条件加设光伏发电设施,能源计量体系不完善,很难做智慧化或精细化管理。新校规划时可能就配备了良好的节能降碳措施和设备,计量管理完善。
理念和教育上,学校第一要务是教学。有些学校将低碳教育融入数理化、信息课、劳动实践课;有些学校管理相对粗放,没有将低碳理念嵌入孩子生活的点滴。
顶层设计上,有些学校将节能降碳纳入学校发展规划,比如有五年目标和年度工作要点;而有些学校则没有长远规划,对低碳认识不全面,简单理解多种花草就是绿色低碳。
整体来看,即使是一些先行先试的典型示范校的经验,也可能缺乏很好的传播渠道。很多学校不知道怎么做,或者没有平台去了解更好的做法,存在信息差。我们希望提供一个通道,让大家在不耽误教学的前提下,用能成本更低。这也是我们做这件事的一个初衷。
问题:不同学校节能降碳的水平参差不齐,你们是如何把这个标准建立起来的?如何实现公平性?
郝小充:
要尊重每个学校的特点。我们设置了核心指标体系,包括七个一级指标:能耗强度、碳排放强度、低碳校园文化建设、可再生能源利用、能源管理水平、碳汇能力,以及非常重要的——创新模式。
创新模式就是为了公平性。每个学校的条件千差万别,我们鼓励和认可学校发挥独特之处。即使前六项得分不高,创新项也能提升整体得分水平。我们不能代替学校,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强项和突破点。如果有6000多所学校,就可能有6000多个创新点,那将是不得了的突破。
同时,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,我们也在为中小学打造低碳校园建设的“工具箱”和“灵感库”——《江苏低碳校园行动手册》。正是因为我们深知校园的基础和特色,因此特别采用了菜单式设计的手册,提供丰富、可选、易操作的低碳化实践。无论学校在低碳化方面刚刚起步,还是正在深化已有的低碳战略,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的、可操作的路径与方法。
问题:调研的重点方向是什么?还有哪些重要的发现?
郝小充:
我们设计了函调材料,重点了解包括学校投入使用时间、类别、班轨、办学规模、师生配比等学校基本情况,以及是否有食堂、住宿、校车、空调覆盖、集中供暖、校外活动场地等设施与用能情况,也特别关注承接校外活动的情况,以便在考评时平衡或剔除这些影响因素。总之,我们鼓励学校往培养教育孩子的大方向走,方式方法比数据更重要。
问题:未来高校、医院这样的公共机构是否能开展类似的低碳转型?
郝小充:
非常有必要。立项时我们就有一个初衷,低碳校园是第一步。公共机构主要包括党政机关、学校、医院及体育场馆等,它们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——示范引领。虽然它的用能和碳排放可能不如工业或服务业大,但迈出的每一步都在为其他主体做示范。
尤其是医院和高校,用能非常集中,用能形式多,节能改造和降碳空间大。江苏省高校云集,在江苏推动这件事非常有意义,有示范引领作用,下一步我们也希望把高校的低碳建设作为低碳校园工作的延续。
问题:高校或医院推进低碳转型,与中小学相比会有哪些不同?
郝小充:
从宏观上讲,都离不开软、硬件两个维度,但有很大差别,需要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。
硬件方面,这些机构的体量、用能品种、形式、模式不同。医院可能24小时连续运转,持续用能排碳,可推动落地的场景更丰富。
软件方面,中小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,课程或项目审批流程复杂;高校或医院自主性更强,一方面这些学生是成年人,有专业学习、论文、实践项目,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教育,还可能会反哺社会;医院又是完全不同的类型,涉及病患治疗,更注重舒适度。
文:冯玲玲
图:南京市节能评审中心副主任郝小充
bohuigufenbeiyaoqiubushui5yiyuan,zeshiyinweigongsishengchandezhongfangtingyanshengpinbeishuiwubumenrendingxuyaoanzhaozhongfangtingjiaonaxiaofeishui,bohuigufenduiciburentong,zuizhongshifoubushui、ruhebushuidengrengyoudaishuiqishuangfangliangxinggoutong。博(bo)汇(hui)股(gu)份(fen)被(bei)要(yao)求(qiu)补(bu)税(shui)5(5)亿(yi)元(yuan),(,)则(ze)是(shi)因(yin)为(wei)公(gong)司(si)生(sheng)产(chan)的(de)重(zhong)芳(fang)烃(ting)衍(yan)生(sheng)品(pin)被(bei)税(shui)务(wu)部(bu)门(men)认(ren)定(ding)需(xu)要(yao)按(an)照(zhao)重(zhong)芳(fang)烃(ting)缴(jiao)纳(na)消(xiao)费(fei)税(shui),(,)博(bo)汇(hui)股(gu)份(fen)对(dui)此(ci)不(bu)认(ren)同(tong),(,)最(zui)终(zhong)是(shi)否(fou)补(bu)税(shui)、(、)如(ru)何(he)补(bu)税(shui)等(deng)仍(reng)有(you)待(dai)税(shui)企(qi)双(shuang)方(fang)良(liang)性(xing)沟(gou)通(tong)。(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