滇港媒体重走滇缅公路 触摸“抗战生命线”的烽火记忆|xxxx张柏芝性生交xxxxx

1. 张柏芝2020年3月31的视频

  中新网云南德宏11月1日电 (陈静)10月26日至11月1日,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、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共同组织的“重走滇缅公路”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昆明、大理、保山、德宏,实地触摸“抗战生命线”的烽火记忆。

  1937年,中国沿海地区及对外交通要道先后沦陷。国家生死存亡之际,约20万滇西各族民众靠双手和简单工具,在崇山峻岭中“凿”出滇缅公路,3200名南洋华侨青年回国支援抗战、在滇缅公路抢运物资,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唯一能获得国际援助物资的通道。

10月30日,“重走滇缅公路”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松山战役旧址,香港媒体代表敬献鲜花。陈静 摄

  “重走滇缅公路”主题采访活动首站为昆明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,随后,采访团一行沿滇缅公路先后参访“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——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”、昆明飞虎队纪念馆。踏上滇缅公路功果桥遗址,参访松山战役旧址触摸布满弹孔的树木。探访惠通桥及南洋华侨机工归国抗战纪念园,与南侨机工后代深入交流。

  “我曾在香港《文汇报》副刊上发表了几十篇有关滇西抗战、滇缅公路等的文章,对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。”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会长张国良走进南洋华侨机工归国抗战纪念园,在南侨机工英雄墙前驻足许久。他表示,此次沉浸式重走滇缅公路,对中华民族大团结、共同抵御外敌有了切身体会,海外华侨华人用行动实践了“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”的精神。

10月31日,香港媒体在南洋华侨机工归国抗战纪念园实地采访。陈静 摄

  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主席、《明报》副总编辑林蔼纯是首次到访云南省昆明市以外的地区,“我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,这次是来补课。”她说,印象最深的是在昆明市五华区新闻里社区南侨机工主题文化长廊,抗战历史及爱国教育已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。深入了解滇西民众修筑滇缅公路、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等历史后,“我真正理解了全民族抗战的含义。”

  “这次实地采访让我非常震撼,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。”香港有线新闻记者刘卓岚是青年一代新闻工作者,这是她首次踏访云南。她对南侨机工群体的故事尤为关注,因为许多香港同胞祖籍是福建、海南等地,这也是许多南侨机工的故乡。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携手抗战,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力量。(完)

zhongguozhuyingguoshiguanfayanren13ribiaoshi,yingfangyouguanzhicaishimeiyouguojifayijudedanbianzhuyixingjing,zhongfangjianjuefandui,yixiangyingfangtichuyanzhengjiaoshe。yingguozhengfuwangguguoneiguojiminyi,buduanhuoshangjiaoyou,zhuchangzhanshiyanmianbujue、shenglingtutan,zhishihepinggengjiayaoyaowuqi。中(zhong)国(guo)驻(zhu)英(ying)国(guo)使(shi)馆(guan)发(fa)言(yan)人(ren)1(1)3(3)日(ri)表(biao)示(shi),(,)英(ying)方(fang)有(you)关(guan)制(zhi)裁(cai)是(shi)没(mei)有(you)国(guo)际(ji)法(fa)依(yi)据(ju)的(de)单(dan)边(bian)主(zhu)义(yi)行(xing)径(jing),(,)中(zhong)方(fang)坚(jian)决(jue)反(fan)对(dui),(,)已(yi)向(xiang)英(ying)方(fang)提(ti)出(chu)严(yan)正(zheng)交(jiao)涉(she)。(。)英(ying)国(guo)政(zheng)府(fu)罔(wang)顾(gu)国(guo)内(nei)国(guo)际(ji)民(min)意(yi),(,)不(bu)断(duan)火(huo)上(shang)浇(jiao)油(you),(,)助(zhu)长(chang)战(zhan)事(shi)延(yan)绵(mian)不(bu)绝(jue)、(、)生(sheng)灵(ling)涂(tu)炭(tan),(,)致(zhi)使(shi)和(he)平(ping)更(geng)加(jia)遥(yao)遥(yao)无(wu)期(qi)。(。)

发布于:北京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