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气东输第一站“能源动脉”的守护者|JAPANESE强制高潮

  中新网乌鲁木齐7月10日电 (陶拴科)“三秒间,五千个家庭的炉火就会被点燃。”张兴国紧盯着监控屏幕上的数据波动,穿梭于管道阀门和控制设施之间,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测。

晨曦里的西气东输第一站外景。 陈士兵 摄

  “能源动脉”的坚守者

  作为西气东输第一站老员工,张兴国曾亲历早期建设和运营。“那时候,没有现在这么多智能设备,日常巡检全靠人工。”

  西气东输第一站位于新疆轮台县轮南镇,是塔里木油田西气东输工程起点,自2004年投运以来累计输送超3700亿立方米清洁天然气。该站承担28个油气田的气体集中计量与外输。

  2009年,22岁的张兴国刚刚毕业便来到西气东输第一站,适逢站场第二次扩建。那时,站里25名员工,肩负着塔里木油田85%的天然气外输重任。

  当时,张兴国和同事们每天需要人工巡检,在无遮无拦的旷野中,用耳朵捕捉每一丝异常气流。沙粒无孔不入,极端温差考验着人的意志,更考验着设备的安全。张兴国回忆,每一处阀门,每一米管线,都得靠人力一寸一寸“盯”着。

  十几年间,张兴国亲历了这条“能源动脉”的蜕变,输气能力从最初的每年120亿立方米,跃升至如今每年400亿立方米,更大的变化是科技重塑了工人的工作方式。

  科技赋能:智慧提升安全保障

  技术进步带来了管理和运行模式的全面升级,传统的每日6次人工巡检,现已降至1次。走进西气东输第一站,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激光甲烷遥测仪等先进设备广泛应用,构建人机联合巡检新模式,实现管道设备全天候、全方位安全监测,大幅提升安全管控能力。

  数智化转型,正为这座“能源第一站”注入崭新活力。在工作现场,张兴国带领的团队减少至14人,但效率却成倍提升,无人值守、自主运维、高效运行成为这里的日常景象。

  科技改变了生产方式,也带来了节能,近年来,西气东输第一站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。站内建成了天然气放空气回收工程,累计回收天然气600万立方米,实现节能减排目标,2014年建成塔里木油田首个“零碳”场站。通过这些举措,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余吨,有效促进了能源结构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。

  昔日的能源输出地,如今成了清洁发展的践行者。“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绿色低碳攻坚小组,定期组织大家学习绿色低碳新技术、新工艺,聚焦进一步绿色低碳转型,不断夯实现有设施的可靠运行,回收更多天然气,发出更多绿电。”张兴国说。

西气东输第一站一台蓝色的智能巡检机器人,缓慢行驶在装置区之间,一丝不苟地站场巡检。陈士兵 摄

  数字无声却力重千钧

 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,对于张兴国来说,变化不仅在于站内设备的更新,技术的突破和效率的提升,更在于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焕发出的新活力。

  21年前,西气东输第一站孤悬于戈壁深处,仿佛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。除了每天的风沙和偶尔经过的石油车辆,鲜有人迹。生活补给、信息交流都极为不便。“那时最期盼的就是送物资的车队,带来家人的信件和外界的新鲜事。”

  如今,这里已成为一个重要节点,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石油精神教育基地、塔里木油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。

  “以前是我们盼着有人来,现在是大家主动要来了解我们。”张兴国说,“作为一名石油工人,我每次给大家讲述我们从‘人盯人防’到‘人机协同’的变化过程,介绍压差发电机怎么把能源用得更充分。让大家知道我们不再只是默默守护的工作人员,而是亲身经历和讲述时代变革的人。”

  21年来,西气东输轮台站累计输送清洁天然气3700亿立方米,惠及沿线15个省区市的4亿多居民,相当于减少使用4.92亿吨标煤,减排二氧化碳5.29亿吨,环保功效相当于种植了10.55亿亩林地。

  70年历程中的一段缩影

  “能保障下游居民用气安全,是我们的责任,更是我们的骄傲。”张兴国说,这座获得过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等三十余项荣誉的场站,已成为一种精神坐标:是忠诚、安全、绿色、和谐的象征。

西气东输第一站员工巡视装置,保障天然气供应。苏华 摄

  张兴国在西气东输第一站奉献的十六年,只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石油工人真实生活的缩影。他和他守护的西气东输第一站,是新疆从边陲走向开放前沿、从能源基地迈向绿色发展高地的见证。(完)

6yue14rishangwu,shuilibuzuzhikaizhankanghanzhuantihuishang,fenxiyanpanhuabeihuanghuaidengbeifangdiquhanqingxingshi,yaoqiujiriqi,shouhandiqushangyouhuanghe、haihe、huaiheliuyudekongzhixingshuikuquanbujinrukanghantiaodumoshi,jiadaxiaxieliuliang,baozhangkanghanyongshuixuqiu,quebaochengxiangjuminyinshuianquan,yijiguimohuayangzhihedashengchuyongshuianquan,quanlibaozhangguanqunongzuowushilingguangaiyongshui。6yue14ri15shi,shuilibujiangzhenduihenan、hebeideganhanfangyuyingjixiangyingtishengzhisanji,muqianweichizhenduishanxi、jiangsu、anhui、shandong、shanxi、gansu6shengdeganhanfangyusijiyingjixiangying,bingpaichulianggegongzuozuzhengzaiyixianzhidaokanghangongzuo。6(6)月(yue)1(1)4(4)日(ri)上(shang)午(wu),(,)水(shui)利(li)部(bu)组(zu)织(zhi)开(kai)展(zhan)抗(kang)旱(han)专(zhuan)题(ti)会(hui)商(shang),(,)分(fen)析(xi)研(yan)判(pan)华(hua)北(bei)黄(huang)淮(huai)等(deng)北(bei)方(fang)地(di)区(qu)旱(han)情(qing)形(xing)势(shi),(,)要(yao)求(qiu)即(ji)日(ri)起(qi),(,)受(shou)旱(han)地(di)区(qu)上(shang)游(you)黄(huang)河(he)、(、)海(hai)河(he)、(、)淮(huai)河(he)流(liu)域(yu)的(de)控(kong)制(zhi)性(xing)水(shui)库(ku)全(quan)部(bu)进(jin)入(ru)抗(kang)旱(han)调(tiao)度(du)模(mo)式(shi),(,)加(jia)大(da)下(xia)泄(xie)流(liu)量(liang),(,)保(bao)障(zhang)抗(kang)旱(han)用(yong)水(shui)需(xu)求(qiu),(,)确(que)保(bao)城(cheng)乡(xiang)居(ju)民(min)饮(yin)水(shui)安(an)全(quan),(,)以(yi)及(ji)规(gui)模(mo)化(hua)养(yang)殖(zhi)和(he)大(da)牲(sheng)畜(chu)用(yong)水(shui)安(an)全(quan),(,)全(quan)力(li)保(bao)障(zhang)灌(guan)区(qu)农(nong)作(zuo)物(wu)时(shi)令(ling)灌(guan)溉(gai)用(yong)水(shui)。(。)6(6)月(yue)1(1)4(4)日(ri)1(1)5(5)时(shi),(,)水(shui)利(li)部(bu)将(jiang)针(zhen)对(dui)河(he)南(nan)、(、)河(he)北(bei)的(de)干(gan)旱(han)防(fang)御(yu)应(ying)急(ji)响(xiang)应(ying)提(ti)升(sheng)至(zhi)三(san)级(ji),(,)目(mu)前(qian)维(wei)持(chi)针(zhen)对(dui)山(shan)西(xi)、(、)江(jiang)苏(su)、(、)安(an)徽(hui)、(、)山(shan)东(dong)、(、)陕(shan)西(xi)、(、)甘(gan)肃(su)6(6)省(sheng)的(de)干(gan)旱(han)防(fang)御(yu)四(si)级(ji)应(ying)急(ji)响(xiang)应(ying),(,)并(bing)派(pai)出(chu)两(liang)个(ge)工(gong)作(zuo)组(zu)正(zheng)在(zai)一(yi)线(xian)指(zhi)导(dao)抗(kang)旱(han)工(gong)作(zuo)。(。)

发布于:北京市